福利电影网 https://www.qpfL.cc 1954年6月7日,集战功于一身的名将陈光,在历经三年半的监禁后,终于无法忍受,以一种极端的方式,向世人展示着最后的刚强和执拗。 这一天,阳光依旧穿透了稠密树叶,照进了那栋二层小楼,陈光一改往常的平静,开始“忙碌”了起来,他埋头整理着房间里的被褥、桌子、凳子。 房间外,一片寂静,没有人知道,这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。 稍时,一道火光,冲天而起,映红了天边的云彩。直到人们发现的时候,这位战将早已化为了灰烬,而现场所能看到的,也只有几缕青烟,笔直地冲向天空。 那么,陈光是谁,在他背后又有着哪些传奇的经历和曲折? 一切还得从开头说起。 一、 陈光,湖南宜章人,1905年2月24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,自幼家贫,10岁时,才勉强进入栗源小学读书,但最终因家庭难以承担昂贵的学费,不得已放弃学业,年仅14岁就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。 贫穷能够限制人的生活,但绝对束缚不了人的思想。作为军界日后的一颗新星,早年的陈光思想进步,行动积极。 1926年12月,陈光进入栗源区农民协会,出任委员,自此,踏上了为国为民的革命道路。 一年后,陈光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。1928年1月,为了支持朱德、陈毅发起的“年关暴动”,陈光将“马日事变”后埋藏的12支步枪献出来,自觉组成了农民武装队。 1月18日,陈光和陈东日等乡间发小举行栗源暴动,任赤卫队队长,配合朱德的正面进攻,击溃了许克祥部。 同年3月下旬,陈光率领的队伍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,成为了特务连长。 1928年4月,陈光跟随朱德、陈毅上了井冈山。 1928年7月,革命激情高涨的陈光,跟随红军主力挺进湘南。第二十九团官兵,由于乡土观念严重,大都不愿离开。关键时刻,陈光挺身而出,以身说法,在他“我陈光是土豪劣绅的死对头,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”,豪言壮语的激励下,二十九团官兵纷纷打消了顾虑,回到了队伍当中。 1930年2月的水南、值夏战斗中,第一纵队长林彪的指挥所被敌人包围,危难之际,时为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的陈光,力挽狂澜,率部打退了敌人的进攻,救出了林彪等人,但他本人也因此负了伤。 而后,陈光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,先后出任了红军主力团团长,师长等职位。 1934年10月14日夜,时为红二师师长的陈光,执行军委的命令,承担前卫先锋的任务,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 在长征途中,陈光所部一路披荆斩棘,抢关夺隘,屡建奇功。抢渡乌江天险后,成功夺取娄山关,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,打下坚定的基础。 红军四渡赤水后,又一次在大渡河陷入了生死关头,红二师再次挑起了大梁,昼夜兼程,狂奔120公里,拿下了渡口,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通过。 此后,无论是翻雪山,还是过草地,红二师都义无反顾地走在最前面。在过草地的时候,红二师遭遇藏兵袭击,陈光第十次负伤,尽管如此,他还是忍着伤痛,走出了草地。 1935年9月17日,敌人妄图凭借腊子口天险,困死红军。陈光亲自带队抱着必死的决心,绕到峭壁后面,配合正面部队歼灭了顽军,再次为红军打开了北上的通道。 不得不说,在长征路上,陈光立功甚伟,他作战英勇,指挥得当,身处绝境时,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,面对强敌时,有用兵如神的谋略,是我军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。 因此,在延安中央党校的总结里,是这样评价陈光的:“对中央红军北上,渡过险境,贡献极巨”。 二、 红军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后,陈光被调整为红四师师长,虽然是刚刚接手这支部队,面对蒋介石的五个师来犯,他临危不变,还是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,不仅在直罗镇全歼了蒋军的109师,还俘虏了师长牛元峰。经此一战,国民党军再也不敢正视陕北。 陈光出色的表现,众人都看在眼里,这也为日后,两次接替林彪的职务,埋下了伏笔。 1936年6月,为了更好地培养红军干部,毛主席亲自挂帅,担任教委主席,29岁的林彪出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,红一军团军团长的职位就搁置了下来。 受军委信任,陈光第一次继林彪、左权之后,出任红一军团军团长。 1937年8月,进入抗日战争后,林彪成为了八路军115师师长,而陈光在其麾下,担任343旅旅长。平型关战役打响后,343旅担任主攻,115师取得了歼灭日军1000多人的辉煌战绩,实事求是地说,这次战役的主要指挥官,是林彪。 但陈光也不是吃素的,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非凡的指挥能力。 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在平型关遭受到我军重创后,其二十师团并不知道八路军的厉害,再加上周边的晋绥军,闻风而逃。 于是,日军第二十师团决定孤军深入,独闯广阳,想要以此拔得头筹。晋绥军跑了,这仗就不打了吗? 陈光可不惯着他们,经过一番细致的地形勘察,他笑了。 原来,日军想要进入广阳,就必须得经过一处山口,而那里,地势险峻,十分利于打伏击战。 说干就干,陈光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了林彪。起初,林彪有些犹豫,当然,他倒不是担心陈光的指挥能力,而是觉得,以一个旅打一个装备精良的日军师团,从兵力上来说,明显严重不足。 陈光心领神会后,立马给林彪敬了一个军礼,并保证一定会打好这一仗。林彪看着信心满满的陈光,欣然同意他的请求,并从344旅抽出了一个团,与他配合。 日军趾高气昂,一路高歌猛进,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,八路军的一个旅,已经缝制好了一个大大的口袋,就等着这伙耗子往里边钻了。 11月4日,广阳远处的山口里,连续不断激烈的枪声震荡着两边的山谷,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一次被打破,343旅以伤亡200人代价,歼敌1000余人,缴获了大量的物资。 广阳一战,陈光“封神”,很多人竖起了大拇指,直夸广阳战役比平型关战役,打得还要好。 1938年3月,就在我军连连获胜之际,115师师长林彪,在途径晋绥军防区时,由于身穿了一件黄呢子大衣,被晋绥军官兵误认为是日军军官,结果,一颗子弹击中林彪前胸,并贯穿右肺。事后,警卫员将其紧急送往115师师部急救,为此,阎锡山亲自带着军医探望。 一时间,115师群龙无首。 林彪的伤,到底需要多久才能够痊愈,谁也吃不准,然而,前方战事吃紧,如此重要职位,必须找人顶上,毛主席立刻致电115师副师长聂荣臻:“林之职务暂时由你兼代。” 按道理,主席下令,就没有陈光什么事儿了。不过,事情很快有了转机。 就在毛主席致电115师的几个小时前,八路军总部正副总指挥朱德、彭德怀联名致电蒋介石和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,提议以343旅旅长陈光为115师代理师长,陈光的旅长职务则由686团团长李天佑代理,蒋介石很快批准。 两份命令,前后脚下达到了115师师部,不过毛主席的电令,稍微晚了一点,因此,115师师长一职,便由陈光代理,而这一“代”,就是很多年。 这是陈光人生中,第二次代理林彪的职务。 115师是出元帅和将军的部队,林彪、聂荣臻、罗荣桓后来都位列十大元帅之中,包括黄克诚、陈士渠、杨得志等人,他们不是大将,就是上将。 如果,没有后来的意外,陈光最低的军衔,也应该位列上将军的行列。 尽管是代理师长,但也是师长,陈光有责任将这支劲旅带好。 1938年12月下旬,为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需要,115师兵分两路,一部由聂荣臻率领前往晋察冀建立根据地,另一部由陈光和政委罗荣桓带领,进入山东。 初入山东,陈光一眼就瞧上了樊坝这块宝地,那里位于津浦铁路中段,是日军的交通中心,如果能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,就能扼制住日军的咽喉。 同之前一样,日军开始并没有将半个115师放在眼里,毕竟,他们在和国军多次的交战中,占了很大的便宜。 直到1939年3月,在樊坝战斗中,陈光与罗荣桓率部全歼了伪军的一个团,而后又在陆房战斗里,击毙日军联防队1300余人。 日军这才猛然惊醒,他们的对手,不是一支普通的中国军队。 为了报复115师,日军不惜调集了大批坦克、火炮和飞机,发动梁山战斗,日本天皇的外甥长田敏江少佐更是参与了战斗,妄图以九路兵马,消灭3000多人的115师。 伪军们早被我军打怕了,因此,根本就不敢打夜战,至于日军,尽管重兵围堵,却仍然经不起陈光这个悍将的折腾。 长田敏江 虽然长田敏江之前以一个大队的兵力,击溃过国军的一个师,但也只能说,他没遇到对的人。 让一个少佐,对阵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,不用打,就已经失败了。 为了增加胜算,陈光给长田敏江丢下了一个烟雾弹。他一边在面上带着三百多人,找狂妄至极的长田敏江算账,另一边在暗地里调兵遣将。 长田敏江姿态很高,他根本不愿意相信,我军的指挥官会带着区区几百人和他决战。在他看来,敌军得有成千上万的兵力,才值得他动手。 骄兵必败! 按照陈光的部署,可以说,长田敏江也值得动手了,但他迟迟没有,直到115师的后续部队赶来,将他团团围住。 长田敏江所部,插翅难飞,接下来的战斗过程,同所有人的预料一样。 没有人听得懂长田敏江在最后鬼嚎了什么,但应该跑不掉舅舅、天皇之类的称呼。 梁山一战,被称为“歼灭战的典范”,陈光也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嘉奖, 由此,陈光的威名,在山东不断流传开来。他和政委罗荣桓紧密配合,精诚团结,以致山东的军民一提到115师,便亲切地称呼为“陈罗”。 此后,陈光和罗荣桓率领115师,辗转在齐鲁大地上,多次打出了甲子山、梁山、郯城等著名战役,取得了骄人的战绩。而日军忌惮“陈罗”的威名,专门撰写了《陈光部作战研究》的小册子,研究陈光的作战风格,并让部队谨慎应对。 从1938年开始,在“陈罗”的带领下,山东抗日根据地越来越大,到1945年时,部队兵力已超过十万人。 三、 对于陈光在军队中的贡献,毛主席自然是看在眼里的。但陈光性格刚烈,不善于与人交往,作为一名高级干部,这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弱点。 1945年,“七大”会议上,成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的陈光,生性秉直,对出席七大代表的人选问题上,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,按道理说,这是分内之事,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。 哪料想,陈光的话语一出,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,不少人认为,陈光是在有意捣乱“七大”,甚至还扣上了“反党行为”的帽子。 所幸,毛主席比较了解这位统帅一方,有着卓越功勋的战将,经过审查后,毛主席回信陈光:“你的意见我是了解的。有些意见是对的。你在山东执行的路线是对的。‘七大’要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,胜利的大会,相信你能致力于开好这次大会。意见可以会后交换。” 陈光释然,并将毛主席的亲笔信,一直珍藏在贴身衣袋里,直到多年后,他还拿了出来,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。 “七大”结束后,毛主席特意邀请了陈光和他的妻子史瑞楚到家里做客,多次称赞陈光对革命有着巨大的贡献,并勉励他为革命继续增砖添瓦。 有时候,人的性格使然,往往是不能控制的。 1945年8月,抗日战争胜利后,东北就成为了一个尤为重要的地方,军委决定,由林彪、陈云、彭真等率10万余干部昼夜兼程赶往东北,罗荣桓与黄克诚分率山东八路军、苏皖新四军齐头并进。原本定下的是陈光回山东,但鉴于形势有所变化,也只好让他和林彪一道赶赴东北。 1945年10月,陈光与罗荣桓汇合,东北局决定在黑山、北镇一带构建第二道防线,让陈光负责指挥。为了方便通讯,罗荣桓当即把从山东带来的一部电台和机要人员交与陈光。 两个月以后,国民党部队进占锦州、沟帮子一域,双方恶战一触即发,情急之中,林彪致电陈光,令他火速带电台和机要人员赶往阜新。陈光担心,一旦没有电台,无法和部队之间取得联系,况且林彪那里还有两台大功率电台,便回复林彪,希望将电台留在身边。 随后,林彪两度来电继续催调,严词责问陈光扣押电台一事,并指明,陈光有妨碍指挥作战的嫌疑。 事有轻重缓急,老领导既然都这么说了,陈光急忙抽调出电台及机要人员,准备送到林彪那里。然而,意外出现了,谁曾想,一向龟缩在锦州的敌军,突然向陈光所部发动攻击,仓促撤退之时,陈光只得带走电台及机要人员。因此,电台无法上交。 从此,一向性格内敛、含而不露的林彪多次在公开场合指斥陈光“无理霸占电台,抗命不交”。这便是后来,所谓的“扣压电台”事件。 所以,在多数人看来,林彪和陈光梁子算是结下了,其实,这些认识,都带有片面性。在革命年代,统帅们大都性如烈火,军事上的意见不统一,是再正常不过的。 1946年1月,陈光调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,而正是那个时候,苏联准备从东北撤军。 苏联撤军后,受当时的国际形势所迫,东北的一些重要城市还是落在了国民党的手中,其中,就包括长春等工业基础雄厚,地理位置重要的大城市。 国民党为了对付我军,在接手长春后,不仅没有清算伪满的军队,还直接调来原伪满军里的“铁石部队”,共同防守长春。 遵照军委的战略部署,陈光于4月14日率先对长春发起攻势,仅仅用了四天,就解放了长春。此战不仅全歼了两万守军,还缴获了大批武器辎重。 不过,陈光解放了长春,却并未得到多数人的认可,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,他有些自作主张了,打长春既没有向总司令林彪汇报,也没有得到过林彪的同意。 1949年1月底,北平和平解放,陈光同四野的主要将领,一同下榻在北京饭店。在那里,毛主席亲自签署了任命陈光为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。 3月下旬,第四野战军在北平召开了师以上高级干部会议,在会上,林彪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。 当讲到“防止居功自傲”时,林彪未经过东北局同意,在罗荣桓不知情的氛围中,当众点名批评了陈光。 不得不说,以行事缜密著称的林帅,这一次明显疏忽了,这也使得林、陈关系,瞬间跌入了冰冷期,更为日后陈光的不公遭遇,引发的一系列“林彪说”,留下了种种不实的猜测。 四、 陈光负气离开会场后,1949年6月,随军南下进驻武汉,11月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,归华南分局第一书记、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所领导,具体负责剿匪肃特、维护社会治安、稳定市场物价等多方面的工作。 论战场厮杀,陈光的确是一把好手,但要他负责城市管理建设,这方面还真没有什么经验。 但是,革命军人从来不会向困难低头,陈光也是如此,满怀着一腔热血,总想干出点成绩,但这一步走得,确实有点着急了。 广州紧邻港澳及海外,有利于展开对港、澳、台的情报工作,但那里形势同样复杂,因此中央一再强调,对待港、澳、台做情报,一定要慎之再慎。结果,陈光还是在工作上产生了严重的纰漏。 除此之外,陈光从家乡宜章接过来一部分烈士子女和知识分子,让他们进入训练班培训。 说实话,照顾烈士子女是应该的,但陈光从老家特地招人,显然是违反组织纪律的。 叶剑英了解陈光的为人,也知道陈光的出发点是好的,希望通过谈话,能让这位老战友认识到错误。 其实,陈光是有错误,但只要积极改正,并不会产生后边自焚的严重后果。 也许是骨子里的执拗作祟,陈光并不认为,自己做错了什么。 鉴于陈光的错误和不认错的态度,中南军区同样犯下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。 7月22日晚,中南军区在经过中央批准后,给予陈光撤销职务、开除党籍的处分,逮捕监禁。 但,陈光性如烈火,动不动就要拔枪,谁敢动他? 为了尽量做到不扩散,广东军区党委决定采用先撤换警卫,再执行就地监禁,并找来了原115师的师作战科长李作鹏。 老战友蒙难,李作鹏第一个想法就是,如何不再让陈光继续在错误的道路走下去,说白了,为保一条命。因此,李作鹏提出,他可以邀请陈光至广州荔枝湾泛舟游玩,叙旧开心,军区借机解除了他住处的武装,再在返回时实施逮捕。 李作鹏 同样,李作鹏也错了,如果他可以感知未来,一定会为那天的所作所为而后悔。 对于李作鹏,陈光没有任何的戒备之心,7月23日一大早,二人轻舟荡漾一番后,还搞了野餐,颇为尽兴。 直到下午时分,陈光回到住处后,大吃一惊,四周早已站满了他不认识的战士,唯有老炊事员是他熟悉的,却远远地含泪望着他。 此时的陈光,虽然蒙受不白之冤,但对生存还是寄予希望的。 据当时看守陈光的保卫干事王大述回忆:“我带一个警卫班负责对他进行监护。陈光在二楼听到对自己的处理意见后,情绪很激动。因执行者都是他的老部下,不便作什么解释。开始几天,他饭量很小,常常大发脾气。我职务低,只负责看守,只能对他说,首长,你的问题我们不了解,领导派我们来,有三条任务,一是保卫你安全,二是照顾你生活,三是限制你自由,不能下二楼。你有意见可以向组织反映,但不能老发脾气,不吃饭,这样会影响健康的。” 陈光听后,一连摇头,不禁两行清泪流到了腮边。那种日子,我们根本无法体会,王大述的一席话,让陈光看到了希望,他掏出珍藏在贴身衣袋里的,那封毛主席在1945年写给他的信,对着王大述嚎天喊地:“有人陷害我,毛主席了解我,信任我,我要见毛主席。” 说完,将信交给了王大述。 王大述读完信件后,叹了口气劝道:“首长,你不要着急,事情会搞清楚的,你可以向毛主席反映情况嘛。”陈光赶紧点点头,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。 1950年10月,抗美援朝战端开启,在王大述和其他警卫人员的护送下,陈光被转送武汉中南军区的一栋二层小楼里。 在那栋昏暗的二层小楼里,陈光一待就是三年半,期间从未下过二楼。 后来,陈光偶然得知李作鹏任武汉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后,便提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要求,他要和李作鹏谈话。 李作鹏得到消息后,虽然积极请示了上级,但没有得到批准。 陈光自感同李作鹏相见,遥遥无期,心灰意冷之下,自焚而亡,终年49岁,史称“陈光事件”。 一年后,夫人史瑞楚带着两个儿子改随母姓,悄然来到北京,过上隐姓埋名的日子。多年以后,两子提及到父亲的悲剧,仍然会隐隐作痛。 陈光去世后,林彪曾惋惜地说道:“陈光之死,亲者痛、仇者快。” 而作为陈光的老下级,当李作鹏每每谈及老上级的悲惨结局时,总会含泪重复着一句话:“可惜可惜,遗憾遗憾,我对不住陈光!” 1988年4月,在历史洪流的推动下,事隔34年后,陈光的问题,被认定为内部矛盾,终于沉冤得雪,党中央恢复了他的党籍和名誉,并撤销了其所谓的罪名。 有人说,我们失去了一个元帅,也有人说,我们无情地丢掉了一个上将,乃至大将。 其实,相对陈光来说,有没有授衔,都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他得到了应有的肯定。纵观统帅的一生,他对国家的贡献是巨大的,是不可磨灭的,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“无衔”统帅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